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微信关注 “常州生活志” 带你发现生活之美
踩高跷又名高桥,扎高脚,是民间盛行很强的技艺性表演,形式活泼多样,深受群众喜爱。西夏墅浦河踩高跷历史悠久,春秋时期就有。常州府志记载表明,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,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。
上世纪60年代,浦河寨庄村吴氏家族将这一祖先传承的文化活动又重新编排,组建了高跷队。每逢庙会,各村各巷都带着有特色的文艺节目参加表演,踩高跷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,高人一等。
高跷用木棒制成,把上半截的木棒锯掉,在下半截顶上加上一个木拖,脚踏在木板上,伸出的一部分用绳子或布带绑在大腿上,便于上下,动态风趣。
踩高跷表演节目,以走阵势为主,同时再配备锣鼓音乐声。为了整体文雅,扮演者身着戏装,浓妆艳抹,有文、武跷之分。
文跷主要表演走唱及简单的舞蹈动作,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,作舞剑、劈叉、扭秧歌等高难度动作表演。
吴国才是西夏墅高跷队的队长,也是第三代传承人,他带领着一支有30余人的高跷队,参加各种文化艺术节表演,显示出高跷队的艺术,也显示出高跷队的风采。
《八仙过海》,是浦河高跷队的代表性作品。演员们穿着戏服,打扮成各种角色,表演走唱及简单的舞蹈动作。
在过去的二十年里,西夏墅的这只高跷队,在常州各地做过几十场演出,由于诙谐有趣、粗犷喜人、声情并茂、时有乐哏,一向为人们所喜爱。
现在,浦河高跷队仍在常州各地活动,西夏墅镇政府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,培养了一批爱好文体活动的中老年人,把踩高跷这一民间文体活动传承下去。
|